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知识 > 正文

世界读书日 经济金融类书籍精选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7-11-29 20:30:44 人气: 标签:金融相关书籍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与更加重视图书这一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同时希望借此鼓励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增强对版权的意识,并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表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巧合的是,这天是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维加3位著名文学大师的辞世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巧合之外,则是人们对书籍的热爱和对阅读重要性的深层认识。主旋律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

  在推进城镇化转型的过程中,传统融资方式面临挑战,如何进行投融资创新与,既能有效满足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需求,又能有效控制地方债务风险,值得深入探讨。《城镇化转型:融资创新与》一书,从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差异,以及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需求与挑战出发,对城镇化融资的国际经验以及我国城镇化融资的历史、现状做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勾勒了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的基本框架,并详解了这一框架所需要的财税、土地和金融。

  本书作者大都来自一线政策制定和研究部门,参与了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等重要文件起草。作者力图以直观准确的语言和翔实的图表数据资料,阐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将来如何还等融资基本问题。本书结合国家最新城镇化规划、政策以及预算法等解读,介绍相应的投融资案例与法律法规,既不失理论的严谨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

  《城镇化转型:融资创新与》一书着重从融资视角对新型城镇化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梳理,书中既有对城镇化融资基本原理的探讨,也不乏相关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的分析、。相信本书的出版,能够为相关部门、机构和广大读者探讨新型城镇化及融资问题提供一些有益帮助。

  《城镇化转型:融资创新与》这本书的亮点很多,比如衡量城镇化融资机制有效性的三个标准、代际约束问题以及对目前体制的分析都写得特别好。当前城镇化融资机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总量控制,二是估值模型。

  关于城镇化融资问题,目前有共识但也面临不少难点。《城镇化转型:融资创新与》一书提出了城镇化融资模式的宏观分析框架,非常有价值,提出的很多政策导向也很有意义。

  现任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党委、局长,1993年获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曾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光大集团、中国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工作。

  廖岷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全国青联金融界别主任委员、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全球金融体系理事会”副、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特殊津贴。

  本书在全面梳理国内外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试图探寻中国当前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来源、触发条件及触发可能性,梳理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种类及传导机制,分析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有效性和与其他政策工具的协调效应,并据此提出防范我国系统性风险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在当前中国面临“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研究我国系统性风险来源和宏观审慎监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2000年至2014年初在德意志银行就职,曾任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1992至2000年,就职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任经济学家和高级经济学家。1988年至1990年间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公共政策、经济等。发表了数百篇文章,撰写和主编了十本著作。曾四次被《机构投资者》评为亚洲经济学家第一名。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副教授,上海数量经济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理论与政策、产业发展、地方债务、经济等。出版一本专著,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上海市政策咨询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

  《PM2.5减排的经济政策》定量研究了全国PM2.5减排所要求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模式的转型,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推动这些结构变化所需要的经济、财税和金融政策与措施。本书还就治理上海和雾霾提出了具体的政策,研究了控制污染性煤炭消费的政策组合,提出了绿色金融政策的框架,估算了治理雾霾将带来的新的产业增长潜力,并对治理空气污染的相关国际经验做了综述和分析。

  经济学博士,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先后毕业于大学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获得国际经济专业学士、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硕士和国际金融专业博士学位。曾任世界银行咨询专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执董助理,中国人民银行驻美洲(纽约)代表处首席代表,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副司长、货币政策司副司长和金融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本书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投资规则的现状和演进趋势;在此基础上,以TPP为例论述了世界贸易投资规则重建涉及的主要议题,并估计了其对主要国家的潜在影响;最后,对中国应对世界贸易投资规则重建的策略选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和展望篇,结构清晰、逻辑缜密、简繁得宜,内容新颖,见解独到。

  本书是对国际银行业监管框架的全面解读,主要包括国际银行监管框架的形成及演进、基本内容及发展方向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国际银行监管框架的形成及演进,该部分介绍了巴塞尔委员会的成立和巴塞尔l的产生、巴塞尔Ⅱ对巴塞尔l的扩充和改进、以及作为危机后银行监管核心内容的巴塞尔Ⅲ的出台及修订。

  第二部分介绍国际银行监管框架的基本内容,该部分从资本监管、流动性风险监管、宏观审慎监管等方面对当前国际银行监管框架进行全面阐述,同时从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视角对国际银行监管政策框架进行讨论。

  第三部分展望国际银行监管框架的发展方向,该部分结合巴塞尔委员会对巴塞尔协议的最新修订,阐述了近期巴塞尔监管政策的演进方向、实施进展以及从简单性、可比性和风险性的平衡的角度对国际银行监管框架进行了再思考。

  “一带一”是大战略、大智慧601519股吧)、大工程。“一带一”建设所的是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互联互通,其中资金融通将发挥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因而,“一带一”战略不仅是经贸投资的国际战略,更是金融发展的国际战略,甚至可以说,这就是金融的“一带一”。

  本书从金融战略的角度梳理了“一带一”战略实施过程中金融支持的角色、金融机构与“一带一”沿线城市的布局与金融发展策略,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金融体系在支持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同时阐述了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等相关重要问题。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作为国内领先的专业智库,于2015年9月30日至10月23日开展了“一带一+环球访问计划”的首期访问,出访美国、英国、巴基斯坦、阿联酋、印度新加坡六国,与当地的官员、金融机构高管与经济学家开展了30多场座谈,本书也收录了此次环球访问的部分。

  应建立“一带一”战略的经济学框架“一带一”战略与全方位新格局“一带一”区域合作与中国的对外

  发挥建设银行601939股吧)优势,助推国家“一带一”战略实施“一带一”战略与中国银行发展的新机遇

  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优势,为“一带一”建设保驾护航“一带一”的多赢性质与多元投融资机制创新(PPP)

  自2014年起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此前二十多年间,曾任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货币与汇率政策、人民币国际化、国家资产负债表、绿色金融等领域发表过数百篇文章,撰写和主编了十多本著作。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参与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金融业发展和五年规划、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金融稳定报告、价格监测分析报告等重要文件和报告起草。主持过国家自科、社科基金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多项研究课题,对中国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等有持续和分析研究。

  担任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中国金融论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中国金融40人论坛和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家嘴600663股吧)研究学术委员、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上海市人民决策咨询特聘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外汇与汇率、离岸金融和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迄今在境内外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450余篇,出版著作12部,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20余项,多项获。《利率市场化:谁主沉浮》获中国银行业发展研究优秀评选(2014年)特等。获评新浪财经2015年银行业综合评选年度经济学家。彭博社2015年中国经济预测排名中资机构首位。

  多次出席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专家座谈会,经常出席中财办、发改委、人民银行、国研室、财经委和银监会等召开的专家咨询会议。

  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曾任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自然基金管理学科评审委员、全国金融学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金融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货币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金融博弈分析、程序化交易。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十多部、教材十多部。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业务策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再造与体制机制等。在《中国金融》、《中国证券报》、《银行家》等国内核心期刊和发表论文多篇。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金融学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投资银行业务等。在《金融研究》、《金融经济学研究》、《世界经济文汇》、《国际经济评论》、《中国金融》、《银行家》等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主持博士后科研资金面上项目一项。

  交通银行风险管理部任职创新业务风险管理专员,金融工程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副研究员,上海市金融学会会员。主要从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金融监管、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研究和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商业银行创新业务风险管理、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实施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各1部,主持和参与重大研究课题十多项。

  经济学博士,交通银行与复旦大合培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危机、货币政策、储备行为等。曾与大学进行访问学习,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社科重大项目4项,并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研究》、《财经研究》等权威发表论文多篇。

  金融学博士,交通银行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银行资产管理、公司金融、金融监管和中国宏观经济等。相关研究发表于《新金融》、《中国银行业》和《银行家》等。此外,参与译著《亚洲变革的全球影响》,参与写作《重新认识与市场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佛山案例研究》等。

  本书从空间经济分布、规模经济效益、集聚经济效应、外部经济等方面对金融活动集聚现象进行解释,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实践上,深入分析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等全球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形成机制和国家角色,发现差距和问题,完善金融生态建设。综合研究,本书提出2020 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目标: 资本项目基本完全, 建成全球最重要的人民币金融循环枢纽和人民币定价中心,初步形成以SCHIPS 为基础的人民币清算中心, 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到“十三五”期末,上海金融市场将建设成为与目标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规模、 广度和深度, 全球排名前五, 在亚洲超越新加坡和, 成熟度与东京基本相当。

  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村金融论坛。先后在国务院扶贫办、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农业农村政策研究。著有《中国边缘地带的经济增长》、《现代化与农民进城》等学术著作。多次参与起草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政策文件。多次获中央工委、农业部、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优秀调研。

  选择一种更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安排,在集体与集体之间合理分割农用地、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集体非土地经营性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各项实际财产,是全面深化农村的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应按“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思重构农用地的产权体系,按“落实集体所有权、划断农户权、审慎拓展使用权”的思重构宅的产权体系,按“保障所有权、拓展使用权”的思重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产权体系,按“规范集体所有权权能、拓展集体股份权能”的思重构集体非土地经营性资产的产权体系。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管理学博士,中国农村金融论坛。曾任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干部教育培训专家,国家公务员局干部培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农村产权制度、农村金融保险和农业宏观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多次参与中央重要文件起草,是中央1号文件起草组。多次主持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内部门组织的课题研究。出版多部个人专著和合作编著的学术书籍。在、经济日报、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上发表论文数百篇。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一家非、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论坛成立于2008年4月12日,由40位40岁上下的金融精锐组成,即“40×40俱乐部”。

  本智库的旨是:以前瞻视野和探索,致力于夯实中国金融学术基础,研究金融领域前沿课题,推动中国金融业与发展。

  推荐: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